当前位置:首页 > bob综合手机版 > 其它
bob综合手机版
联系姓名: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消费品 传媒、广电

严歌苓:“寄居者”的千千情结

更新时间: 2024-02-06 作者:其它
产品详情

  海外最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之一,好莱坞专业编剧。安徽马鞍山人,生于上海。12岁参加中国人民文工团,学习舞蹈,从军15年。在部队里开始有效学习写作。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和《雌性的草地》,后者开始显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1989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

  着力创作几代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命运的小说,在海外、中国台湾等华人生活区有特别大的影响,其短篇小说《少女小渔》和《女房东》分别获台湾《》第三届、第五届文学奖,长篇小说《扶桑》获台湾《联合报》副刊小说大奖,《人寰》获台湾《》百万元小说大奖,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也屡获大奖。

  “一位单纯、文艺气质的犹太难民,从残酷的追杀中幸存,却听见自己爱情的挽歌,响在1942年的上海。

  “一位生在美国,长在上海的钢琴女郎,在背叛与热恋之间,良心与梦想之间疲于奔命,最终留在1942年的上海。”

  著名女作家严歌苓将新作《寄居者》的故事定格在了1942年的上海,自由而动荡的年代,华丽而危险的城市,身世迷离颠沛的男男女女

  多年前,严歌苓常常是以旅美华人作家的身份出现,她的作品《少女小渔》、《天浴》等都是在海外获得大奖或被改编成影视剧后才被内地读者们所知道。而如今,无论是她担任编剧的电影《梅兰芳》,还是正在热播的改编自她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一个女人的史诗》,大家都在对她作品的欣赏中更了解了这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女性。

  小说《寄居者》中有这么一段话描述寄居者的心态:“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单。我是个在哪里都溶化不了的个体。我是个永远的、彻底的寄居者。因此,我在哪里都住不定,到了美国想中国,到了中国也安分不下来。”而女主人公May的“寄居者”身份也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长年寓居海外的严歌苓本人。那么她最初在塑造May的角色的时候,是否下意识地影射了自己的某些经历和心态呢?

  严歌苓说:“我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寄居者。在美国生活20年也不能改变我的寄居者心态。就是那种边缘的、永远也不可能变成主流的感觉。因为无论怎样,西方文化都是我半路出家学习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感到他们的文化优越感,或者说基督教文化的优越感导致他们的文化优越感。而且当我回到自己的祖国也是一个边缘人,祖国的人们在我缺席的20年里,发展了语言,改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社会。总的来说,改变非常大。所以我也有找不着位置的感觉。”

  其实,对寄居这种生存状态的探索,不仅是在小说《寄居者》中,在此前的小说《扶桑》和其他移民故事里她也有过这方面的探索。而在《寄居者》中尤为集中、直接,并且远远不局限于华人的寄居状态,而是从华人本身的寄居状态探索其他种族的寄居状态。

  “中国移民海外的人大多数是因为大环境,不用说,人在一个灾难重重的大环境里,不可能愉快。其他民族移民,多数也是大环境逼迫,宗教和政治都是大环境的一部分。当时我去海外求学,跟我个人感情上的变迁有关系,渴望一个新生活的开始。任何寄居他国的人都不可能彻底满足,下意识里都会跟收容一方的国家保持着继父继母与继子的关系,永远摆脱不了一种紧张感。”严歌苓说,“纳博科夫离开了俄国之后,一生都无法置地买房,因为他觉得任何一处房产比起他童年生活的房子,都不再有家的含义,所以住在哪里都是旅馆,花钱置地买房也买的是旅馆。”

  也许是从张爱玲开始,上海就成为中国女作家无法割舍的情结,无论是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人,还是虹影笔下的上海魔术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上海成为众多人物出场的背景,也成为女作家们展示自己才情的舞台。

  身为上海人的严歌苓却是第一次写有关上海题材的小说,她说:“我在上海住的时间很短,感觉自己不够资格去写它。 因此我不太敢写上海。虽然我们家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但我觉得一个作家需要的要比籍贯多得多。写一个地方,假如不能把它写成自己的,就最好不写。再说写上海已经有些的那么好的作品了,我一写,味道不够正,那多没劲啊。这次写上海,虽然读了那么多资料,也还是忐忑得很。”

  大上海、小世界生存与信仰,忠诚与背弃,自我追寻与自我迷失,都在其中。“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最不古板的地方,全世界的人想在道德上给自己放放假就来上海。上海当时各国的租界里,各自执行各国的法律,在一个租界犯法,另一个租界管不着。也有很多人在本国犯了法,逃到上海的。还有在本国守法,可到了上海发现大部分人都打法律擦边球,所以也跟着变坏了。”一种原因是淘金宝地上的各类冒险家,另一方面则是在混乱战争中过着自己小日子的市民,严歌苓说,“上海就是那么个地方,无论什么大事情发生,上海人还是要过上海日子的。那时候的上海人对各种族的殖民者都不信赖,都保持警觉和独立,对他们侧目而视,却也能保持表面和平的共存。”

  尽管对比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严歌苓说“我的上海比较脏、臭”。但是,书中,除了展现那些血淋淋的、暗黑的一面,也依然细致地描绘了上海精致、物质的一面,甚至是主人公用的香水是什么牌子,风衣是什么牌子,上海的裁缝店是啥样子,她都有详细的考察与描绘也许,如同每一位女作家一样,她也对上海怀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吧。

  小说中女主人公May爱上了一名刚刚逃到中国的犹太男子彼得。为了让爱人去美国避难,May临时抓了个救星一位美国青年做自己的情人。最后,May用彼得的钱赎救了情人,用情人的护照让彼得脱险。同时,她以毁掉对爱情的原始理解和信念的方式,实现了爱情。

  爱情是小说中永恒的主题,也是严歌苓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寄居者》中,她写到“一旦爱上了,就爱上了,他是江洋大盗也没有很好的方法,我的爱非常包容,非常护短。哪一个死心塌地的女人会去挑三拣四地爱她的恋人呢?我的爱也像一件衣服,弹性极大的衣服,可体随身,包裹着彼得,他胖也好,瘦也好,长着长着长歪了,畸形了,都不要紧,它是随着伸缩的。”

  严歌苓说:“爱难道不应该是这样不顾一切的吗?尤其是年轻的爱人之间的爱情。英文说Love is blind.(爱是盲目的),有一定的道理。起码在热恋的时候,年轻的恋人可以不顾后果。只要年轻,什么都做得起,冒得起险,摔得起跤,丢失生命似乎也丢失的起。”然而,她也慨叹在现在这个物质时代,也难得有如此纯粹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由于年轻使爱情超越了生命,才会给我们今天不敢为爱情冒险的男人女人留下美好的传说,让我们精神上过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