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bob综合手机版
bob综合手机版
联系姓名: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消费品 传媒、广电

Be An Artist Vol11 “自然的双重性”— —第二届西安山水邀请展·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更新时间: 2024-01-01 作者:bob综合手机版
产品详情

  陈向迅 程大利 成军 崔振宽 杜小同 樊洲 方向 郭志刚 廖渊 林淼 卢禹舜 罗平安 吕三 仇德树 丘挺 桑火尧 邵泳 石荣强 涂少辉 王保安 王劼音 王牧羽 王绍强 徐龙森 严善錞 姚鸣京 姚媛 一了 曾健勇 张捷 张志民 张振学 赵强

  展览执行: 韩昊茹 江夏楠 李俊琦 宫超 邹佳俊 杨蕾 宋阳 孙慧平 杜璇 刘雅茹

  由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水墨记共同主办,西安出版社协办的“自然的双重性——第二届西安山水邀请展”,由著名学者、诗人与艺术评论家寒碧担任学术主持,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执行馆长侯昌恒担任策展人。展览将于2021年5月22日上午10时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盛大开幕。本次展览邀请了国际国内9位著名文化学者和批评家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寒碧、鲁虹、彭德、皮道坚、尚辉、王鲁湘、吴洪亮、张晓凌组成展览学术委员会。邀请全国中国山水画和当代水墨领域极具代表性的33位艺术家,展出作品200余件。参展艺术家年龄横跨半个多世纪,有1930、1940年代出生的著名老艺术家崔振宽、张振学、王劼音、程大利、罗平安、仇德树;也有1950、1960年代出生的著名艺术家樊洲、徐龙森、陈向迅、张志民、严善錞、姚鸣京、卢禹舜、桑火尧、张捷、王保安、郭志刚、方向、吕三、王绍强、一了;还有1970和1980年代出生的知名青年艺术家成军、曾健勇、丘挺、姚媛、杜小同、邵泳、廖渊、石荣强、赵强、王牧羽、涂少辉、林淼。33位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及表现方式全景式的展现了当下山水画的创作图景。展览在延续2019年首届“自然的双重性”展览宗旨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山水画的本源及在新时代下与之相契合的新语境,力图呈现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山水沿革与重构的现状以及山水精神与水墨基因的关系。

  展览自2021年5月22日至6月22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山水精神之沿革重构》学术研讨会、艺术家现场对谈、讲座与其他相关“山水”主题公共教育等系列活动,同时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21山水画邀请展》画集。美术馆原创系列展览衍生品也将在展览期间呈现,展览与相关学术研讨活动将免费对公众开放。

  “自然的双重性”西安山水邀请展是崔振宽美术馆双年展性质的重要学术活动。自首届2019年“自然的双重性”西安山水邀请展的成功举办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及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并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19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奖”,已成为西安以“山水”为主题的全国性重要学术展览。崔振宽美术馆开馆五年来,坚持传统与当代并重的办馆理念,为营造西安独特的人文风貌创办了多个重要的艺术展览活动。西安山水邀请展作为崔振宽美术馆的学术品牌 将以 “双年展”的形式持续举办,以期将展览打造成西安以“山水”为主题的国际性重要学术展览。

  “自然”的涵义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本中一直都是动态变化的。西方的“nature”术语是极其复杂的,汉语的“自然”一旦成为“natuer”的译语,它就相应地要承载“nature”的各种各样的意义,这其中就包括它具有的“本性”“本质”这一很重要的涵义。比如希腊语文Φυσις、拉丁拼音Physis,以及源于前者的英文、法文Nature、德文Natur。中国的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所谓“道法自然”,即指“道”以其“本性”,本来的、自有的意思。孔子的自然观,强化了人本身:“天何言哉”、“人能弘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赵汀阳说:“孔子心目中的仁者和智者可被看作形而上化的山水的最早发现者,他们意识到山水具有在地而不远人的超越性,因此山水被他们当作道的形象⋯⋯作为道的显形意象,山水座落在世界里,是人间世界的一个内部存在。”寒碧在《山水是道》中言:自然之道假山水显象,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孙兴公所言“山水是道”,这个“道”,固然包孕于道流的“慕玄虚事高尚”,但从未跳脱儒者的“悦道义颐心性”。

  20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分析美学家理查德•沃尔海姆(Richard Wollheim)(1923-2003)等人发展起来的“双重性”(twofoldness)理论,最初用来解释我们对绘画的视觉经验。沃尔海姆认为,我们对绘画的视觉经验不是“看作”(seeing-as),而是“看出”(seeing-in),即我们从绘画的媒介中看出对象,绘画的媒介和对象是同时被看见的,因而存在双重性问题。沃尔海姆的双重性理论被后人大范围的使用在解释音乐、小说、戏剧和电影等叙事艺术中的人物塑造。沃尔海姆的双重性理论经过适当改造之后可以解释所有审美现象,改造的关键是将它由“双重”(twofold)扩展成为“三重”(threefold)甚至“多重”(n-fold),由此双重性就变成了“三重性”(threefoldness)甚至“多重性”(n-foldness)。“自然的双重性”系列展览,基于自然之道假山水显象和理查德•沃尔海姆(Richard Wollheim)的“双重性”理论,以诠释中国山水画沿革重构中山水精神与水墨基因的关系。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沿革与重构的双重性过程。在历史进程中,中国频繁地经历了来自佛教、教和基督教等外部文化的冲击。南北朝、五代以及元、清时期的中原王朝多次受到了其他周边民族文化的阶段性统治长达数百年,而这些周边的民族文化与中原为主流的汉文化迥然不同。但是主流汉文化在异文化的碰撞中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摧毁,而是从始至终保持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释道并存,汉文化也一直在吸纳、融合其他文化的营养并丰富自身。

  在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系统中,士大夫们在孔、孟、老、庄思想上构建了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然王国,用以消解、平衡现实世界中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自南北朝时期起,中国的思想家们即致力于自我放逐山林,致力于将佛教思想本土化,与老庄融合,建构了一套独立于权力话语体系之外的纯粹的人生哲学,在高山流水的世界里重构“士人精神”。盛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面对庙堂的崩溃,以荆浩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家们再次以个体⾏为的方式,接踵文学和思想的山水路径,再一次开始了走进大自然,并且以独立自由的身份,在大自然里建构自然的山水精神,打造属于士人们自己的宗教信仰。

  山水精神的本质即是“士人精神”,山水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脉,是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与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古典时期的宇宙观、哲学观和人生观的精神体系。宗炳在《山水画序》中提出的“畅神”观念在山水画的诞生之初即超越了政治性的伦理宣教,成为山水精神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宗炳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整体上的导向和奠基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起到了规定性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同中国农业时期的政治系统极具关联,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统治系统极具依赖自然中的水与土,山是帝国王土的标志,也是民生赖以生存的水之源头,历代帝王对山水的尊崇同祭祀天帝和祖宗一样隆重。中国山水画不同于欧美风景画,正是在于它独特的农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汉文化基因。中国水墨画最重要的精神来源于“禅”,禅宗对中国水墨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笔墨的训练和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媒介的水墨只有充分表达文人士大夫们的内在经验和精神世界才有意义,而绝不是今天纯粹的技术训练。

  随着现代性的进程,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思想上,文人士大夫们所表述的古典山水世界观已经被彻底扰乱以至于粉碎了。山水画已不再完全具有宗炳、苏东坡所说的意境了,它已成为一种特定的题材、一种风格样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因而它也就彻底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在这种语境中,山水画就会被抛掷到一种不及物状态,深深地陷入了其表述与本体的危机之中。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这种危机,山水画界提出了诸种方案,回顾百年,山水危机实是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仅意味着传统自然观的失落,也代表着历史观的破碎。在二十世纪的山水画面上所呈现的,是东西方文明冲突中山河破碎与扰乱的符号与意象。在现代版本的现实世界里,不能只有政治、社会和经济构成的总体史,须有一种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自然王国作以平衡和矫正,否则作为人的世界秩序必将失衡混乱。正是根源于当代社会的这种精神危机及其平衡矫正的需求造就了当代艺术与当代水墨的多元格局以及山水精神在当代重构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水墨中的写意性即是山水精神在当代语境中的基因密码。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给予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变革的内外部环境。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的普及、当代多媒介材料的滥觞,中国山水精神的当代表达已经越来越不拘泥于材料与形式。水墨作为东方根性的表达形式与传统内蕴源远流长,具有先天的遗传基因优势,这种识别性特征由内而外深入血液骨髓已是我们文化本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代化进程以及政治生态对民间传统文化、礼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进行了系统性的解构,使得中国传统变得支离破碎,很多优质的核心部分在过往的一百年里被中国的政治和知识阶层的精英们有意识有系统地摧毁了。

  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进程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模仿、挪用和学习欧美现当代艺术体系的过程,实质上至今为止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和表达方式。“现代性”成为自“八五”新潮以来中国前卫艺术家们最根本的表达方式,中国的当代艺术本质上是一个由各不相同且相互矛盾的流派与影响力交汇而成的混合体。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如果一定要强调中国当代艺术独特的文化特质,无可置疑那就是中国水墨中的写意性,事实上写意性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中已经表现出不凡的创造力和艺术成果。

  由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和《水墨记》主办的“自然的双重性:第二届西安山水画邀请展”在延续首届2019“自然的双重性”山水展的基础上,以精准的学术定位和强大的学术阵容,邀请了来自当代国际国内9位一流文化学者和批评家组成高规格的学术委员会,同时邀请33位在中国画和当代水墨领域极具代表性的参展艺术家,他们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年龄跨度半个世纪。本次展览力图呈现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水墨山水沿革与重构的现状以及山水精神与水墨基因的关系。

  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寒碧、鲁虹、彭德、皮道坚、尚辉、王鲁湘、吴洪亮、张晓凌

  陈向迅、程大利、成军、崔振宽、杜小同、樊洲、方向、郭志刚、廖渊、林淼、卢禹舜、罗平安、吕三、仇德树、丘挺、桑火尧、邵泳、石荣强、涂少辉、王保安、王劼音、王牧羽、王绍强、徐龙森、严善錞、姚鸣京、姚媛、一了、曾健勇、张捷、张志民、张振学、赵强

  1.王中江《中国“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论》(《学术月刊》2018年第九期);

  2.殷曼楟《图像再现中的想象及视觉经验 ——沃尔顿“视觉经验”模式初探》,(《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

  3.高居瀚(James Cahill)《山外山:晚明绘画》《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

  4.班宗华《董其昌与西学》(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 ,白谦慎 编《行到水穷处——班宗华画史论集》,严守智译。三联书店,2017年);

  5.米歇尔•康•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混杂文化——从外部审视中国当代文化》,《诗书画》杂志2016年第2期(总第20期);

  6.米歇尔•康•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从外看到里:出自中国的30年当代艺术》,(《诗书画》杂志2016年第2期(总第20期));

  12彭德《古史钩沉:终南山与山水画六论》,(《画刊》2019年第4期);

  13.寒碧《山水是道》(“山水宣言 · 富春山居特展”主题讲论 ),《诗书画》杂志2016年第4期(总第22期);

  14.米歇尔•康•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水墨的问题与媒介无关》,( 《库艺术》2013年第35期专题“传统的激活”)。

  (按姓氏拼音排序)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 寒碧 鲁虹 彭德 皮道坚 尚辉 王鲁湘 吴洪亮 张晓凌

  (按姓氏拼音排序)陈向迅 程大利 成军 崔振宽 杜小同 樊洲 方向 郭志刚 廖渊 林淼 卢禹舜 罗平安 吕三 仇德树 丘挺 桑火尧 邵泳 石荣强 涂少辉 王保安 王劼音 王牧羽 王绍强 徐龙森 严善錞 姚鸣京 姚媛 一了 曾健勇 张捷 张志民 张振学 赵强

  : 韩昊茹 江夏楠 李俊琦 宫超 邹佳俊 杨蕾 宋阳 孙慧平 杜璇 刘雅茹